本報記者獨家專訪
紐約訊(記者:李明)在全球設計行業加速數字化與跨文化融合的當下,如何從“作品集競爭”中脫穎而出?如何通過設計語言實現商業價值與文化表達的平衡?近日,本報記者走進紐約知名設計工作室Athletics,對話華裔設計師夏博陽(Boyang Xia),解析其從學生到行業新銳的成長路徑,為國內設計從業者提供可借鑒的實戰經驗。
一、入行之路:精準定位與“二度面試”的逆襲
“設計工作室的招聘門檻遠高于想象,但‘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’。”夏博陽坦言,早在大學期間,他便將Athletics列為“理想雇主清單”首位。這一選擇源于對工作室作品風格的長期觀察:例如,Athletics為某環保組織設計的品牌視覺系統,通過幾何圖形與數據可視化結合,精準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,兼具理性與詩意。
關鍵轉折點出現在疫情期間。因職業倦怠,夏博陽決定轉型,并通過前實習期間積累的人脈,成功獲得Athletics面試機會。他回憶道:“第一次面試時,我因過度追求‘完美方案’而表現拘謹,直到第二次面試,我調整策略,以‘實驗性項目’展示思維過程,最終打動團隊。”如今,他已在該工作室工作近兩年,主導了多個跨國文化項目。
二、設計哲學:拒絕“自我感動”,用戶需求才是核心
在Athletics的實踐中,夏博陽總結出三條行業鐵律:
- 實驗優先,但需“可控試錯”
“我們曾為某科技公司設計LOGO,團隊通過AI工具生成500+方案,但最終入選的仍基于傳統設計邏輯。”夏博陽強調,技術是工具而非答案,關鍵在于“如何將實驗結果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價值”。 - 與客戶“同頻共振”
“設計師常陷入‘為設計而設計’的誤區。”他以某非營利機構宣傳冊項目為例:初期方案因過度追求藝術性被否決,后通過深度訪談重新定位,最終作品既滿足信息傳遞需求,又保留設計美感,客戶評價“像讀了一本視覺化的故事書”。 - 打破“設計圈層”壁壘
夏博陽主導的獨立雙語刊物Little Sound,通過采訪藝術圈不同背景人士,探索“如何通過設計講述獨特人生故事”。該項目不僅培養了他的團隊協作能力,更讓他意識到:“優秀設計應跨越專業邊界,成為連接不同人群的橋梁。”
三、職業躍遷:學術深造與“行業敲門磚”的雙重修煉
1. 跨文化設計思維:從丹麥到紐約的思維革命
夏博陽的碩士階段選擇赴丹麥深造,這一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設計邏輯?!霸诘?,我接觸到‘社會設計’理念,例如為社區設計的可回收包裝系統,需結合社會學、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知識?!彼e例道,某次課程作業中,團隊通過設計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互動裝置,最終被當地政府采納。這種跨領域經驗,使他在后續項目中更傾向于從系統性視角解決問題。
2. 精準投遞策略:用“行業語言”展示核心能力
進入出版設計領域時,夏博陽的策略頗具借鑒意義。他通過分析目標客戶(如知名藝術指導Rodrigo Corral)的作品風格,針對性調整作品集:例如,在投遞書封設計崗位時,將品牌項目中的小冊子排版、海報字體設計案例突出展示,而非單純強調品牌VI系統。這一策略幫助他迅速獲得合作機會,并最終為偶像作家王小波的《思維的樂趣》設計中文版封面,該項目被業內評價為“將東方哲學與西方極簡主義完美融合的典范”。
四、行業洞察:給年輕設計師的“生存指南”
- 構建“目標雇主畫像”
“不要盲目海投,而是研究心儀工作室的作品風格、團隊文化甚至員工背景?!毕牟╆柦ㄗh,可通過LinkedIn、Behance等平臺,分析目標團隊的招聘偏好,針對性優化作品集。 - 強化“翻譯能力”
“用目標領域的語言展示作品?!崩?,投遞出版設計崗位時,需突出排版、字體設計能力;應聘品牌咨詢公司時,則需強調策略思維與商業洞察。 - 從“個人項目”積累話語權
“我的第一份跨國合作,源于為朋友樂隊設計的專輯封面?!毕牟╆柾嘎叮撟髌冯m無商業壓力,卻因獨特的視覺敘事被某音樂平臺選中,成為其作品集中最具傳播度的案例之一。 - 把握“文化敏感度”紅利
“隨著中國品牌出海需求增加,具備雙語能力與文化洞察的設計師將更具競爭力?!彼e例,在為某國潮品牌設計海外廣告時,團隊通過融合水墨元素與街頭文化,成功打破文化隔閡,該案例被《Communication Arts》雜志收錄。
五、紐約生活:靈感與挑戰并存的創意場域
夏博陽目前定居紐約布魯克林,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區域為他的設計注入獨特靈感?!拔页T诮诸^拍攝霓虹燈牌,研究其字體與色彩搭配;也會在博物館臨摹東方文物紋樣,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對話。”他透露,工作室近期正與某中國茶飲品牌合作,計劃將宋代點茶文化以極簡主義風格呈現,打造“可攜帶的文化體驗”。
結語:在全球化浪潮中,設計是“解決問題的語言”
從學生時代的學術積累,到在Athletics的實戰磨礪,夏博陽的成長軌跡印證了設計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:既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,亦需擁有跨領域思維與持續學習的能力。正如他所說:“設計不是自嗨,而是通過視覺語言與世界對話。在紐約這座城市,我學會了用更包容的視角看待文化差異,這或許正是中國設計師走向全球的關鍵。”
從學術理想到跨國合作,解碼設計師如何以“文化洞察力”破局全球化競爭